< 返回
石涛:做书需要超前意识

石涛:2006年图书市场的趋势会持续2005年的平稳状态,至于有没有“畅销书”还是个未知数。不过,我个人认为文学类图书如果在2006年能够“杀”出一两匹“黑马”来,那文学类图书还是有可能出现畅销书的。这样的“黑马”也可能是成名作家推出的“新作”,也可能是新“冒”出来的作家。

《财经时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图书市场相比,中国当下的图书市场发展得如何?

石涛:西方的图书市场已经很成熟,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西方的图书市场可以发现,西方的畅销书多是在类型榜中较量,它的图书市场划分很细、很成熟,读者群也成熟。

中国未来的图书市场肯定也是成熟的类型市场格局。因为当下的中国图书市场并不成熟,读者群也不成熟,读者群不成熟表现在读者并不是很清晰地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

而决定类型市场的实质是读者群的成熟,比如惊悚、青春、历史等,我预计当下的中国图书市场形成这样的市场格局大概还需要3到5年的时间。

另外,“超级畅销书”是超越类型市场的。

《财经时报》:你怎么看待民营书商在中国图书市场上的价值?

石涛:他们为中国出版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确实也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在这些困难面前,民营书商如果想杀出一条“血路”,我觉得与出版社进行深度合作应该是比较好的一条途径。

这种合作应该是深度的、全面的,从选题、营销,到资本层面、利益分配等等。这种合作肯定会存在着两种力量的博奕,因为双方都有清晰的定位,这种合作的结局应该是双赢互利的。

《财经时报》:像贝塔斯曼这样的出版巨头已经加快了进入中国出版业的步伐,他们的进入会对未来的中国出版业有什么样的影响?

石涛:当前贝塔斯曼在中国的运作形式还仅仅停留在“书友会”上,但它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进入上游。不过他们的进入在未来也仅仅是资本的进入,不会对文化产生致命的影响。

《财经时报》:从《格调》的推出,到插图本《中国哲学简史》,再到全球同步的重述神话项目,你在读者中一直是很“雅”的图书出版人,你怎么理解畅销书的品位问题。

石涛:我觉得好的畅销书是表现潜在的人们的需求,是要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它是潜在的、心理的。如果想做畅销书,就必须要有这个清醒的认识。也就是说,做书是要有超前意识的,这样才能作出具有好品质的图书。

《财经时报》:你作为资深的图书策划人,在你的出版生涯中,让你感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石涛:感触最多的还是一种不平衡的感觉。因为当下的书业氛围,每个书商都会或多或少地有这种感觉。这种不平衡落实到具体操作图书时就会给图书的运作造成一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