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有人可以准确形容出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阿拉善的沙漠里面,他甚至为了没有洗澡液洗澡而发愁;但为了倡导中国企业家为环保作贡献,他却可以涉身不毛之地一掷万金;就在中国地产业界面对宏观调控哀声遍野时,他却振臂高呼:中国地产业并购潮即将风生水起。
如果必须有人如此规划那些不具备在地产江湖中立足的地产企业下场的话,那么也只有刘晓光才有资格揭竿而起。不止一个人说,或许在地产业刘晓光的资产实力不是最强、年纪不是最长,但要评选出一个顶级的江湖大佬来,刘的胜算颇大。
至少任志强是他的坚定支持者,就在本报举办的博鳌地产年会上,任志强准备抨击一个地产项目时,刘晓光用大佬的口气说,“咱们不是说好不批评别人么!”任的话语就此变得和缓,甚至颇带委屈地辩解,“我又没有点他们的名字。”
场下不禁有人艳羡,能让强势如任志强者收声,唯刘晓光一人。
并购潮
这是一个从不缺乏领军人物的年代,但经历繁复如刘晓光者,寥寥无几。
1994年,刘晓光从仕途转而踏上创业之路,一手创办首创集团。其时,刘曾官居北京市计委副主任。
虽然企业背靠北京市政府,但刘晓光坦言“没有得到政府特别支持与特权”。譬如,首创阳光地产1994年成立时,刚巧遇上北京市政府“关水喉”,不再厚待国企,只给予2000万元的注册资本。这便是2002年重组并于2003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首创置业。
在不足10年的光景,首创置业从一家细小的企业,仅得2000万元起家,其净资产已急涨100倍,高达20亿元,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
刘晓光预计,首创置业5年内将可成为中国第一,10年后晋身亚洲之冠,冀望届时总资产可达500亿元。
从底层到终成大佬,刘自知江湖险恶。他承认,首创置业的狂飙突进之路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并购。因而,当新一轮的战略调控袭击中国地产业时,刘晓光坚信,新一轮的并购潮即将来临。
他说,在新一轮宏观调控政策下,房地产企业将面临重新洗牌,一些中小企业将遭淘汰。股权资金雄厚、融资渠道广泛、房产质量和服务优良、经营管理成熟的房地产企业,将并购那些自有资金不足、信贷以外缺乏融资渠道的企业。房地产企业出现“并购风潮”,并非坏事,通过并购和兼并,中国的房地产企业会越做越强,中国的房地产才能出名牌、品牌,才能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融资
但是,大佬也有自己的烦恼。至少刘晓光不像潘石屹那样,自己帐面上的钱多得用不完。而对于首创集团而言,小打小闹已经不符合自己的地位和胃口。
问题显而易见,如果进行大规模并购,必然要涉及大批融资问题。
刘晓光给出的对策是上市——2003年6月份首创置业在香港股市上市。刘显然并不满足,他多次抱怨由于非典和121文件等原因,首创置业在香港至少少融资10亿港元。2003年底,他开始运作将首创置业在内地a股挂牌,融资金额为30亿元。
然而,根据中国证监会7月22日公告,首创置业a股ipo申请未获通过。这意味着其庞大的融资计划被迫暂时搁浅。
对于刘晓光而言,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钱——足以实现其并购梦想的资金。无法在股市上募集资金,刘自有新药方应对。
他说,房地产企业一定要有紧迫感,特别是大型企业,应当广泛建立战略联盟,加强战略合作,尤其是以资源获取为目的的战略合作。企业通过共同协作,更高效地、更低成本地实现对土地、资金的使用,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对于大的企业来讲,将来应该研究建立广泛的联盟,以资源为联盟基础,“我觉得通过协同作战,提升项目、品牌的价值是完全可以操作的。”
他的逻辑是,北京目前有200多个项目,肯定有交不了土地出让金的,在这个并购的时代来临的时候,对有实力开发商可能是重大的历史机会。而首创此时自然不会缺席。
但又有几家地产商在目前的形势下还有能力进行如此并购呢?刘晓光说,“没有钱的企业要注意两条,有钱你才能吃得下,如果最后你没有钱了,你就死了。”
大佬经验之谈,自有余音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