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施振荣:失败是我的品牌"让离开宏基的人后悔"

“算总账”

当年林宪铭(纬创董事长)随施振荣去和一群外国人就知识产权问题谈判,对方的傲慢让林宪铭忍不住想破口大骂。“稍微忍耐一下,马上就过去了。”施振荣安慰他说。

忍受,是施振荣常说的一个词,是他自创业之初即奉行的“与人为善”的延伸。为什么要忍受?因为要看得长远些,要算总账,看清利弊到底哪个更大。施振荣最初就业的时候,因为不计较薪水,所以容易得到起用,很快从工程师升至担当决策的主管,获得了比同事们更多的历练机会。再比如他做企业后一力推行的放权,本来你两三下就可以做好,接受放权的人要做七八下,而且可能还不得要领。这时候要能忍受对方的过错,把它看作成长必须要付出的代价。只要他犯的是无心之过,只要最终他赚的钱多于学费,“你就没有理由吝于为他缴学费”。“你一插手就完了――他怎么长大?”网络热潮初起时,宏基创业元老之一的黄少华力主投资互联网,尽管施振荣感觉烧钱速度过快,但“既然已经交给他,我就尊重他的想法”。网络投资最终失利。“小孩子要碰热水,烫过一次就不碰了。你不让他碰,他总不能知道烫。”

施振荣在宏基推行“人性本善”的观念,于自己的书中一再论述信任之道。三十多年来,他从未遇到过不忠甚至背叛?“那个是不能写的,”施振荣说,“遇人不淑在所难免,你的筹码就是万一遇人不淑的时候你受的伤害是你可以忍受的,因为你由相信人得到的利益更大。

但是忍受是有限度的。忍受是因为要算总账,不能忍受的理由相同。对于下属道德上的缺失,比如不守诚信,是不能忍受的,要处罚。至于决策上面的错误,要使之吸取教训,让他知道这对公司是不利的。“如果长此以往,我就要负起责任,就要换人。但是原则上总是不会过分激烈,不会公布说要换掉谁,要让他能下台阶。”施振荣说,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你做这些事情,千万只眼睛在看,你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假公济私,透不透明?比如兰奇(宏新任全球总经理),对公司做出那么大贡献,如果不能当总经理,对老外意味着什么?一个人出现了诚信问题,没有用最果决严厉的方法处理,又代表什么意思?你要让所有员工知道,公司的价值观是什么。”

互联网投资失利,公司内部很多人不满。虽然黄少华是宏创业元老,但也必须承担责任――由此失去了在宏基挥洒的舞台。“我必须这么做,否则无法对其他人交代。”

算总账不止局限于企业本身。施振荣曾说,宏基的经营理念并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要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他的目标宏远,从一点一滴做起。他提倡“不留一手的智慧分享”,不遗余力地训练人才。人才流失难以避免,但如果大家都不训练,“社会的人才谁来负责”?他提出“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原则,因为人都是利己的,即使再把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也未必大得过个人利益,所以不这么做的结果是他人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他没说的话是,他人的利益无法保障,自己如何独乐?

“让离开宏基的人后悔”

“让离开宏基的人后悔。”这话是施振荣对留下来的人说的。对走的人,施振荣认为那是他们的权利,自己也尽力帮他们联系以后的工作。“但是他如果把公司的资源带走太多、人才挖得太多了,当然要沟通。我是重视他们的权利的。我犯不着跟他们作对。”施说,从宏基出去的人现在跟他的关系都很好。

1988年,李火昆耀(现明基董事长)和施崇堂(现华硕电脑董事长)等对于宏基空降的管理者不大认同,士气不振。施崇堂决定要离开。“我当然是尽力挽留,”施振荣说。施崇堂、李火昆耀等人跟随施振荣多年,都是当时宏基的“明日之星”。“但他辞意已坚。”施崇堂时任要职,为了让他与林宪铭有时间做好交接,施振荣要求他一年后再离开。“施崇堂也可以不答应这个条件,那样对我的挑战当然更大。”但是施崇堂没有拒绝。

施振荣没有想到施崇堂会做出华硕电脑这么大的事业来。一个事实是,台湾早期做电脑主板的主要人物都出身于宏基。1985年,正是施振荣把施崇堂等人(包括后来精英电脑的创始人陈汉清)送到美国学习32位电脑设计。“如果当年他没有离开宏基,虽然对宏而言好一点,但是对整个社会的作用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大。”

施振荣不仅造就了新事业的创业者,更为自己培养了优秀的接班人。他为年轻人提供了尽可能大的舞台,所以他才能在晚年说,他们比我当年要好,他们做的事业比我当年要大得多。如果不是很早就放手让那些年轻人去干,60岁退休对施而言可能还是一个梦想。

施振荣说,那些跟随自己十年以上的人从宏基出去都会有所成就,而时间短的就差一些。“我认为他们离开是因为宏基做得不好,所以我要做得更好,要让他们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