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海贝尔的员工谈及公司福利,他们会众口一词地夸耀自己享有的优厚福利。当上海贝尔的人事总监陈伟栋先生介绍公司主要的福利项目时,展现在眼前的确实是一笺令人心动的清单:
奖金:各种与业绩挂钩的奖金,包括公司利润指标完成后和员工分享的红利。
法定福利:国家规定的各类福利。如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各类法定有薪假期。
衣食住行津贴:每年发服装费,免费提供工作餐,丰厚的住房津贴,公司免费提供上下班交通工具。管理骨干提供商务专车。
员工培训:完备的培训内容,包括入职培训、上岗培训、在职培训、各类技术培训、管理技能培训、工作态度培训、海外培训、海外派驻、由公司支付费用的学历教育。公司每年用于培训的现金支出在千万元以上。
专项无息贷款:主要有购房贷款和购车贷款。
补充性保险福利:主要是商业补充养老保险。按员工在公司工作年限,在退休时可一次性领取相当于数年工资额的商业养老金。
有薪假期:除法定有薪假外,员工享受每年长达14天的休假。
特殊福利:对有专长的人才,公司提供住房,其配偶在上海落实工作、子女解决就学问题。
员工业余活动:上海贝尔有30多个员工俱乐部,如棋牌、网球、登山、旅游等。由公司出资定期举行各类活动。
以上所列不一而足,仅是上海贝尔公司众多福利项目的主要部分。就是凭借优厚的福利,上海贝尔吸引了大批人才,培养了大批人才,留住了大批人才,建立了一支一流的员工队伍,造就了一个内部富有良性竞争的上海贝尔大家庭。
国企福利,经年不变的面孔
在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企业的竞争被归结为人才的竞争的今天,很多企业把福利作为人才争夺战中的一个重要筹码。然而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国企的行动却相对迟缓,福利政策仍打满过去的烙痕,恒久不变的面孔缺乏弹性。
作为大型国有企业,中外运(上海)集团有限公司的福利跟一般国有企业基本相同,其福利政策遵循“按劳分配,兼顾公平”的原则,福利水平“在同业中居于中等偏上”,福利项目也与一般国企基本相同,如奖金、养老金、公积金、休假、产假等等,还有福利分房。
政策真空。该公司前身是中外运上海分公司,去年5月组建集团公司。尽管用公司人事经理汤学海的话来说,公司有很多福利方案在酝酿之中,尚未最后定案,仍有雷声大雨点小之嫌。公司有一项福利是分房,过去一直采用实物分房,去年起开始实行货币分房。但由于上海市政府关于货币分房的具体措施尚无规定,所以企业也没有最后定案。难以想象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旧的方案不再实行,新的方案又迟迟不露面,真空期的企业福利如何执行?在机制灵活的私营企业和按市场规范行事的外资企业中,如果也有这种情况出现,恐怕难以频频成功地从国企挖走人才吧?
缺乏弹性。按照公司政策,员工福利的高低取决于公司的效益,“如果超额完成国家的利润指标,员工的福利就会相对丰富。”但是,象很多其它国企一样,公司的养老金、公积金都是封顶的(按市里规定是不超过平均工资的3倍),这与“福利取决于效益”似乎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公司实行“以岗定薪”,福利也同样因岗位不同而不同,职位高者福利也相对较高,例如补充公积金,按收入的百分比提取,职位不同,提取的百分比也不一样。但这种提取比例多年不变,比例差距很小,缺乏灵活性。在福利项目上,也如众多国企的情况一样,公司上下基本一致,仅在数量上有些许的差别,无法在福利项目的安排上体现对不同人才的灵活性。
功能不清。从国营企业的福利政策和措施上来看,都对福利在企业发展中的功能模糊不清。它们体现不出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概念:福利是塑造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从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他们只是简单地将福利看成是员工薪水的一部分,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发放而已,因而福利的安排一成不变,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汤学海强调,作为国企的苦衷之一是薪酬福利的上下差距不能太大。不能象外企和私企那样让高级干部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拉的很大,来体现对人才和能力的重视。他提到公司有这么一条政策,对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其收入和福利不受公司规定的限制。但是到目前为止,该政策从未实施过。是没有遇到这样的人才呢,还是压根就只是个摆设?而且对这里的“特殊才能”也没有具体界定,如何不受限制的具体规定也没有。当前国内有一些公司在尝试借鉴西方管理经验,从人的管理向制度管理转变,但如这般模糊不清的制度又如何能得到实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