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宝洁:转型压力下的本土化

时隔160多年,当宝洁公司以世界日化行业巨无霸形象,首次成为中国“最具影响跨国企业”之时,宝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保卫战才刚刚开始。

融入本土:成功要素的转移

“进军美容彩妆产品领域,宝洁还需要时间;在中国,一年是不够的。”文质彬彬的宝洁大中华区副总裁李长杰在讲这番话时意味深长。

2004年对宝洁中国来说可谓酸楚:年初痛失“羽西”,4月折戟“润妍”,令意欲从个人清洁产品向美容彩妆产品转型的宝洁倍感挫败,虽然在高档化妆品中,拥有sk-ii已经为宝洁打开了一扇门。

李长杰相信,2005年宝洁还将是市场份额的领导者。“在护肤品和护发品里,宝洁已经做到了最大。现在唯一重要的就是,如何将成功的要素应用到彩妆领域。”

不过,想要实现这个转移,宝洁面临的将不止是联合利华和欧莱雅,本土日化企业的成功也开始侵蚀它国内第一的市场份额。

一直以来,宝洁中国对于自己在本土化方面的成就毫不掩饰,“消费者在提起宝洁时,似乎并不会想到它是一家欧美的企业。”宝洁(中国)有限公司对外事务部张群翔表示。

然而事实却是,宝洁由自信而一直延续的高价位策略,给了本土品牌生存空间。浙江纳爱斯的“雕牌”已经瓜分了洗衣粉和皂类市场40%的份额,广东日化企业也在近年发展迅猛,形成了索芙特、雅倩、蒂花之秀、拉芳等一批知名企业,它们都在瓜分个人清洁用品市场。

2003年以来,由纳爱斯带头掀起的一场持续一年多的反“射雕计划”运动,更是令宝洁感到了自己“非本土”的巨大压力。虽然张群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再次否认了这一计划的存在,但面对本土企业以“民族品牌”作为诉求的这一强大竞争攻势,他也承认,“宝洁应该更加重视和尊重我们在本土的对手!”

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媒介研究总监、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袁方博士表示,跨国公司开始反思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战略,纳爱斯的成功就迫使宝洁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一再进行调整,比如产品降价、参加央视招标等。

“2005年宝洁大中华区在品牌主导下的战略,将是进一步厘清管理架构,在加强本土化方面有所作为。”李长杰表示。

相辅相成:本土化的责任

宝洁公司的一位前任董事长richard deupree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10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这并不是寓言故事,宝洁在人才培养上的本土化策略,如今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最有感触,“宝洁式招聘”那种过五关斩六将的气势令初进入的员工颇为难忘。

历史上,宝洁是最早建立利润分享制度、使员工成为公司主人的先行者之一,通过宝洁学院提供的正规培训以及工作中直接由经理一对一的指导,宝洁员工得以迅速地成长。

“如果你要问宝洁人才培养是为本土化而做,还是为了开拓全球市场,我只能说,两者都有。”李长杰说,其实大学招聘只是宝洁为其所在社区担当责任的一个方面而已,“社会责任的本土化并不会削弱消费者对于宝洁品牌的认知度,我们和ge、ibm是不同的;宝洁作为一个跨国公司,与其所推广的众多品牌是两个层面的问题。”

李长杰解释说,前者更多涉及到社会和政府关系层面,而后者则更多地体现在市场层面。“一直以来,宝洁把精力主要投向了后者,即努力探寻中国消费者的客观需求。”不过,当几年前宝洁为了保护品牌和知识产权,而开始与其他企业一起合力“打假”时,两方面的责任便开始结合。

几年前宝洁与其他跨国企业联合组织了半官方机构“优秀品牌保护委员会”(qbpc),李长杰表示,这一方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符合了中国政府在保护知识产权方面一直努力的方向。

“不用担心人们会忘记宝洁,我们会在需要的时候出现。”李长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