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生产设备一有异样时,就立即进行运行状态监测分析,采取换件或维修,把机器永远维持在最佳运转状态,特别是管理老设备就像照顾老人一样对待。胜利油田采油四矿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借鉴“预防医学护理法”,防“祸患”于忽微,祛“疾病”于未萌,提高了设备的运行质量和效益。
分类管理“重症患者”重点照顾
“我们不让设备带病‘上岗’。”采油二队杨队长说:“设备和人一样,服役年限的不同,必然有‘健康’、‘亚健康’和‘病态’等状态,必须随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采取相关的措施,保证全部设备良性、健康运转。”这就是管理队实施的设备“健康管理”新模式。他们受人类身体健康的启示,把每一台设备当作查体对象,让每一名员工成为设备的私人医生。
他们队上有70%的抽油机、输油泵等设备运行了近20年,新度系数不到0.4,有些设备甚至是古董级设备。对待这些老设备需要像照顾老人一样,他们根据单井耗电量,实施abc分类管理,把单井耗电小于150千瓦时的设为a类、150-280千瓦时的设为b类、大于280千瓦时的设为c类。对a类计量点实行“三旬监控”制,通过每月三次查看电表进行监控;对b类和c类计量点进行重点照顾,增加日常监控次数,每天监测电机电流变化,监控抽油机曲轴箱润滑油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监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使功率因数全部达标;对于换电机、上作业引起油井生产参数变化的情况,则建立电流和功率因数跟踪曲线,及时进行优化调整。对耗电高于350千瓦时的抽油机进行解剖分析,对确定是设备原因的进行强制大修或淘汰更换新设备。
分类管理,使这个队成为采油矿第一个功率因数达标的采油队。
优化配置对症下药医治“顽疾”
人有头疼脑热,设备就象人一样也有感冒咳嗽甚至病重的时候。天冷了加衣服,天热了要脱衣。采油十三队根据每口油井的特点,分季节、时段,根据不同处方给油井喂药,实现了定人、定时、定量、定药物、定次数加药。他们职工的手机每天都有天气预报短信,也养成了每天必看天气预报的习惯。一旦天气有变化,就提前检查皮带松紧、电器设备防水。针对地层出砂加剧,躺井风险逐年增大的趋势,将自动化监控到的波动井生产参数曲线的变化与现场发现的问题及处理的过程认真对照,建立了“波动井曲线库”,每当油井参数出现类似的曲线,在陆上就能够为油井“把脉”,并迅速开出“药方”,只要气象允许就能直接去给故障井“治病”。他们已经收集整理了20种故障波动井曲线,记录了油水井经常出现的20种波动情况,包括砂埋油层、砂卡泵、砂卡管柱等情况,故障判断准确率在98%以上。这为故障井的“诊断治疗”争取了时间,延长了油井的免修期。在采油生产中,因电机配置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大马拉小车现象,一直是制约油井高效生产的“顽疾”,不仅耗费电能,增加电费成本,还可能造成供液不足、油管和抽油杆干磨而躺井作业。
为解决这个问题,该队结合抽油机型号、电机的负载率、功率因数等要素,建立了动态跟踪表,绘制了对比曲线,并打破12型抽油机配备55千瓦电机、10型抽油机配备30千瓦电机的生产惯例,严格根据曲线图来选用电机和变压器。kd6-5井一直运用55千瓦电机,他们根据关系曲线发现电机负载率低于40%,通过反复调试,发现运用30千瓦的电机可以达到最佳负载率,经过调整既保证了该井的高效生产,又节约了电能。2008年1-4月,这个队调换电机8台,基本消除了“大马拉小车”现象,节约了用电成本。
加强控制实现“小感冒”早就医
“我们的机器不是坏了才修,而是当它的‘身体’感觉不好时就维修,这样能最大限度地延长设备的‘生命’。同时,不仅不会有不良件的产生,还能把管理成本有效地降下来。”采油二十四队副队长这样形容他们的管理做法。他们推行“零缺陷管理”理念进行缺陷控制,向员工灌输“发现问题就是贡献”、“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思路,定期对设备进行巡视点检,找出设备潜在的各种缺陷如设备磨损、松动、泄漏、伤痕、动作失灵、振动等影响正常运行的设备缺陷,及时处理缺陷,及时排除隐患,实现了“小感冒”早就医;将电路设备承包到班组,班组职工定时录取电流资料,绘制电流变化曲线,随时跟踪功率因数变化情况,防止了因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造成的断电、烧坏设备等现象。队里还每月组织各班组开展电量分析比赛,通过分析找出单井电机运行规律,为合理地选择和调配电机参数提供依据。在2007年采油厂评出的10口长寿井中,这个队就占了8口。其中kd5-15井免修期达到了1000天以上,被评为采油厂的“长寿井之王”。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换来了这个矿连续1年多未烧一台电机和变压器的新纪录,实现了设备的经济优化运行。
(编辑/游振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