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2008:中国股市向何处去?

全流通股票进入流通的进程

一般认为,中国股市2006年初(或称2005年底)启动的这一轮牛市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彻底解决了中国股市绝大多数(当时2/3)股票不能流通问题。如果有人基于此就认为导致中国前几年熊市的基础彻底解决那就大错特错。 相反,全流通将自始至终是中国股市走熊的重要因素之一。2001年至2005年中国股市持续走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要进行全流通改革。2008年带动中国股市由牛市结束并可能转入熊市的因素之一就是越来越多的股票进入真正的全流通状态。为什么2006年、2007年和2008年初能够形成两年多的牛市呢?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股权分置改革在其实施的最初两年时间里对进入流通的股票数量实施了严格控制,为中国股市做一轮大牛市腾出了足够的时间空间。

随着2008年到来,原来不能流通的股票将逐渐大规模进入流动状态,尤其是2007年大规模发行新股中原来锁定的股票也将大规模进入市场,这两者合起来必将大规模扩大市场可以流通股票数量。2005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总股本5023.15亿股,流通股本1561.21亿股。2008年1月1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本14187亿股,流通股本3432亿股。未流通股本由2005年底的3461.94亿股增加到10755亿股,也就是说,原来只有3000多亿非流通股只是说要流通就造成中国长达四年半的熊市,而2008-2011年将有相当于2005年底3倍即1亿多非流通股票将实质性彻底转向全面流通,如果中国股市没有更大规模的新增资金支持,则中国股市进入一轮熊市过程是完全不可避免的。

中国股市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股市周期性波动是一个基本规律,中国股市也必然遵循这一基本规律。从中国股市周期看,中国股市已经经历了三轮完整周期,目前正处在第四轮周期的前半段,2008年正是由牛市转向熊市的转折年份。

第一轮周期是1992年初-1995年底,1992年初启动牛市一直持续到1993年2月份结束,然后,尽管中国经历了3年的严重通货膨胀,但股市总体上处于漫漫熊市,一直持续到1995年底。

第二轮周期是1996年初-1999年底,1996年启动新一轮大牛市一直持续到1997年5月,然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通货紧缩,中国股市总体上处于熊市状态,一直持续到1999年底。

第三轮周期是2000年初-2005年底,2000年初启动新一轮牛市一直持续到2001年5月,然后,伴随着中国股市有关全流通改革政策的讨论和即将实施,中国股市进入了持续约4年半的熊市,直到2005年底。

第四轮周期是2006年初-2011年底,2006年初启动此轮大牛市将一直持续到2008年2月,然后,伴随着中国新一轮通货膨胀和紧缩政策的实施,中国股市将逐渐进入新的熊市阶段,这轮熊市将可能持续到2011年底左右。

前两轮中国股市周期是四年,牛市时间一般持续约1.5年,牛市结束时间分别在1993年2月、1997年5月和2001年5月,在四年一轮的大牛市中,本来2004年-2005年是新一轮大牛市,但是由于股权分置改革问题,此轮牛市被推延到2006年初才开始启动,周期被延长了2年,相当于原来4年周期延长50%增加到6年,此轮牛市周期将由原来1.5年延长50%,即4年周期的牛市应当于2007年5月结束,再延长50%正好是增加9个月,即2008年2月彻底结束此轮牛市,之后2008-2011年中国股市总体上将处在4年左右漫漫熊市阶段。

中国股市资金面大小的支撑

决定股市涨跌的最直接因素是资金,即进出股市资金规模大小和速度直接影响中国股市的涨跌。支撑此轮中国股市的资金总体上分析主要有以下来源: 一是国际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根据媒体报道,近两年来进入中国股市的国际资金大约1000亿-150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万多亿元。

二是更多居民进入中国股市。中国居民拥有18万亿元储蓄,大量居民储蓄资金迅速转化为股市资金。但是,2007年还未能进入股市的居民可能多数是收入偏低阶层,因而2008年中国居民对中国股市的资金支撑力度将会小于2007年,呈现衰减态势。

三是各种机构进入中国股市。首先是中国的社保资金进入股市。近年有几千亿资金进入股市。其次是保险机构部分资金进入股市。其规模也有几千亿。第三就是大量居民资金通过银行理财或基金进入股市。目前,这几类基金已经达到约3万亿元,约占目前股市流通市值30%左右。

尽管,中国股市的资金来源大大增加,但与此同时,中国股市对资金的抽血能力也在大幅增强。一是包括印花税加券商佣金,2007年股民累计付出了3000多亿元的交易成本。二是股票发行,2007年ipo股票发行一年4470亿元。根据物质不灭定律,如此大规模抽走资金最终必定是以大量投资者损失为代价的。一旦形成大规模居民投资者离开股市,中国股市的熊市必然会再次来临。

中国股市政策的影响

股市绝不能制定为少数人谋取利益的政策。这些年来,中国股市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原因之一就是至今仍然存在着一些客观上造成为少数人谋取暴利的政策。

1.新股发行中的机构投资者配售的政策。目前,中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采用的是询价发行模式,并且是由机构投资者进行网下询价与部分网上询价发行,其实质是上市公司发行股票拿出相当比例部分让机构投资者以网下配售形式获得原始股票,同时,机构投资者还可以与散户股民通过网上配售形式获得原始股票,并且为了让机构投资者获得更多的机会,在申购新股时,还比过去大幅提高了申购上限的限额。在这种新股发行模式下,机构投资者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绝大部分新发行的原始股票,而散户投资者只能获得极少量的新股,这是机构投资者获取暴利的一种模式。

2.认沽权证无风险创设的政策。在中国股市只需要缴纳保证金,券商就可以几乎零成本创设权证,从而获得无风险的巨额利润。截至2007年6月25日,19家参与权证创设的创新券商的收益为44.148亿元,其中中信证券以8.86亿元独占鳌头(仅在半个月的时间内集中创设了5.12亿份招行认沽权证,获利7.65亿元)。各类券商仅在南航认沽上就成功创设110亿份,他们可以获得50-100亿元的暴利。其中,仅中信证券在南航认沽上创设29.7亿份,按照平均价格1元可获利近30亿元,即使按照目前0.54元/份价格也可以获得15亿元的利益。

3.吸收战略投资者低价收购或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政策。前几年,中国股市低迷和公司治理结构存在问题,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吸引外资的名义吸引大量外资机构投资者通过很低的价格收购或购买上市公司股票,却不愿意以低价格卖给国内投资者。结果,随着股市由熊市转为牛市,这些战略投资者获取了巨大的暴利。近年仅让外资低价购买我国的十几家银行股票,如今这些外资就可以获利1万多亿元。

一个股市能否长期持续健康的发展取决于有没有科学的、公开的、公平的、公正的、合理的、稳定的政策。如果中国股市不能解决上述政策暴利模式,随着大量散户股民的惨重损失和逐渐退出,中国股市进入新一轮大熊市最终将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影响

股市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随着中国股市规模越来越大,目前近35万亿元的总市值已经远远超过gdp总量,其晴雨表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宏观经济运行周期将对股市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周期从1988年底国家实施严厉的紧缩政策开始,1989年转向低迷,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掀起新一轮高潮,接着1993年开始新一轮紧缩政策的宏观调控,直到1996年宏观经济成功“软着陆”,是一个较大的周期,期间历经8年。从1997年开始中国经济开始往低处滑,1998年针对通货紧缩尽管采取了扩大内需的刺激经济政策,但依然持续了5年经济低迷,直到2003年才真正启动了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至2007年中国已经历5年高速增长期。按照正常经济周期性波动规律,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由高涨转向低迷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股市作为经济晴雨表功能往往都会有1-2年的提前量,如果未来2-3年内中国经济真的会由高涨进入转折调整,则中国股市必然会提前1-2年由牛市转向熊市。

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对股市的影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2008年要把“双防”即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转向全面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具体在宏观货币政策上就是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银行渠道进入股市的资金将可能受到严厉控制。

此外,针对贸易顺差过大问题,国家已经采取了扩大进口,取消出口退税,增加“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限制政策。由贸易顺差带来的货币供应增加势头将会得到一定程度控制。另外,国家将采取更严厉政策控制国际热钱通过非正规渠道注入中国。

以上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明确预示2008年货币供应相对趋紧,进入股市的资金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一旦进入中国股市的资金小于被股市抽走的资金和流出股市的资金,中国股市调整的步伐就会到来。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2008年将是中国股市牛熊的转折年,再说得具体点,2008年2月很可能是牛市的终结期,即使2月牛市不结束,4-5月份可能就是这一轮中国牛市盛宴的最后期,2009-2011年总体上是中国股市的低迷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