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树立科学发展观 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

河南大学哲学与共管理学院2006级郭会娟

2006年10月21日,党的十七大胜利闭幕。胡锦涛总书记在此次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们注意到,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们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言,它强调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也是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

树立双赢互利的理念,因为贯穿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双赢互利的观念。和谐社会,也可以通俗地说,就是双赢互利的社会。具体说来,也就是使构成我们社会的各方、参与我们社会发展的各方,例如,我们的城市和乡村、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经济和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等参与发展的各方,都能获得双赢互利,而不是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双赢互利,这是和谐社会的要旨,同样也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旨;通过牺牲一方来使另一方得益获利,则是与和谐社会背道而驰的,是不可能达到社会和谐的,同样它也是社会发展问题上“零和游戏”,是片面的、不协调的、不可持续发展旧式发展观的集中体现。

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的提出以及它所包含的双赢互利的理念,不仅符合符合现代性在当代进展的趋势,而且也是对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中精华的东西的继承和弘扬。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化学术遗产,其中关于“和谐”、“和合”的思想同样十分丰富。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岱年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讲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两个最主要的基本思想:一是人伦和谐;二是天人协调。人伦和谐是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天人协调是说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关系。

二.当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研究,从来就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一方面,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前提和条件,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另一方面,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以自然为基础、以人类为主导的矛盾统一体,社会的基本矛盾就是人与自然的矛盾,这一矛盾的产生、存在及其解决程度决定了社会的产生、存在和发展。[1]过去,我们把生产力定义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其后果是某些方面出现了不少的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全面、不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许多地方出现这样的怪圈:生活水平提高了,身体素质下降了;经济指标上升了,环境污染严重了;经济建设发展了,生态资源破坏了,严峻的形势令人关注。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从城市到乡村,我国的大气、河流、湖泊、海洋和土壤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指出:中国的环境恶化和污染程度令人心悸。7亿国人经常饮用不洁净的水,中国大江大河沿线的污水导致许多地方的癌症、流产和发育不良的发生率高于平均水平。近几年来春季一次次的沙尘暴,已经引起了国人的高度关注,尤其今年四月份的沙尘暴连续5天逗留北京,形成6年来最严重的空气污染。

综观整个社会发展史,人类对于自然的每一次不合理使用,都导致了自然界作出报复性的反应。正如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 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已成为当今世界高度关注的议题之一。人们普遍认识到,人类目前所面临的人与自然不和谐问题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复杂和严峻,但是人类绝不可能退回到被动适应自然的道路上去,只有依靠发展,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资源的合理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如果人类不及时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长此下去,地球也有可能成为不再适合人类居住的星球。因此,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后作出的理性抉择。

三.正确运用科学发展观,改善我国居民的生活环境

笔直洁净的巷道;一幢幢欧式三层连体“别墅”;一处处干净整洁的小院;一排排翠绿的树木……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生态园林画卷。“我们台东村真是美吆,家家户户住别墅吆;路边常青花香飘吆;大姑娘不愿嫁出去吆……”这首歌曲真实反映了台东村庄这些年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在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过程中,台中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也只有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台东村所取得的成就,我们不难看出,建设生态文明的依据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且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失衡等;我国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等。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这是基本国情。而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又长期存在着资本驱动型、资源消耗型的特点,经济增长与资源保障、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十分严峻。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全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则高达近万亿元,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因而,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循环经济”是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资源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重视经济结构内部各产业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效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同时,循环经济还拉长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解决了人口、环境、资源、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共赢”。

烟台东村庄这些年生态文明之所以取得巨大成果也正是因为坚持当在社会主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实施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国策等。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一项系统工程。四、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做到四个结合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的自然观,但在实践中我们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就是说的多做的少,或者干脆说而不做。相比之下日本就做得比我们好的多。这不是有没有经济实力的问题,而是人口的环境文化素质问题。这素质的差距,表现在公民能否自觉呼应政府的行政命令。为便于垃圾回收利用,政府在城市中设立了许多垃圾分类箱,但形同虚设;为不要乱扔废物和随地吐痰,政府颁布了许多法规,但就是屡禁不绝。公民与政府行政的相呼应,来源于国家文化价值观念以及行政人员的以身作则。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科学发展观和环保教育不受重视,人们的环保意识普遍薄弱,环保工作被人轻视,被社会忽视。在小学、中学基本不设环保课,在大学除了环保专业学生以外,一些学校也只将其作为选修课。我国的环保情况恶化与环保意识教育形成巨大的反差。不知从何时起,布手帕、竹篮子等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各种纸巾充斥了商场的货架;到菜场买菜,用的是塑料袋;吃快餐用的是一次性筷子和塑料盒。然而,这些给人们带来便利的一次性物品使我们的生活环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吨纸要毁掉17棵树。各种废弃塑料也给环境带来了难以收拾的后患。因为它们在焚烧或再加工时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污染环境,而采用掩埋法,则数百年都化解不了。废弃塑料的处理至今仍是环保工作中令人头疼的一大难题。虽然许多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让我们把丢弃的布手帕和竹篮子再拣起来,但有多少人响应呢?究其原因,不正是我们的自然环保教育十分薄弱吗?所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理念要真正落实到位,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和全体社会成员的作用,做到四个结合,即政府重视和全民参与相结合;政府重点投入和社会资金投入补充相结合;宣传教育和依法处罚相结合;政府管理和多方监管相结合。

要做到四个结合,首先要搞好大众教育,对广大群众进行科学发展观、节约资源和环保教育活动,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深入开展生态道德宣传,普及科学发展观和环保知识。其次要抓好基础教育,要完善和落实全国环境教育大纲,开发科学发展观教育和环保教育的课程,将环保教育项目的影响和成果向全国推广。再次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实行“群众参与,专家咨询,政府决策”的管理制度。当务之急是要提高人的科学素质,提高全社会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和执行的自觉性。向人们宣传科学发展观固然十分必要,但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用法律的武器去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用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用法律去仲裁人与自然的矛盾,并对违法者予以法律的制裁。自然环境文化的理念,需要通过相应的道德体系和法律来实现。 总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只是政府的事,而是全国人民的事。只有全民动员,人人从日常小事做起,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建设优美的环境才能变为现实,才能保证宏伟战略思想的顺利实施。我们希望,包括企业界在内的社会各界,都能为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崔曰臣.既要经济发展,又要绿水青山[j].瞭望新闻周刊.2005年,(35).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编写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读本[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4] 杨玉辉.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