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管理来说,历史有什么用?钱德勒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答案。平心而论,钱德勒不是管理学家,他研究的也不是管理问题。但是,他的研究,一步步都走向管理。国家的崛起也好,企业的发展也好,如果最终不追问到管理层面,就不可能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而这个答案,是由对历史的研究形成的。
在国外,有不少人对钱德勒的理论进行过质疑。这些质疑,在学术上有着重要作用。有些批评,显然切中要害。比如,关于大企业是否过时的争论就是一个相当有价值的题目。在一个越来越突出创新能力的时代,“船小好掉头”有着数不清的实例,钱德勒立足于大企业的理论是否还有价值?还有如批评钱德勒具有功能结构主义倾向,也符合实际。但有些批评,似乎并不严密,尤其是国内对钱德勒的某些评价更值得推敲。例如,在钱德勒去世后,国内就有人撰文,说钱德勒已经过时,已经“冷场”,已经“失势”等等。学理性的探讨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把批评建立在误解上,尤其是把钱德勒和亚当?斯密对立起来,非此即彼,恐怕不见得恰当。
相比于某些大人物的轰动效应,钱德勒的去世确实是静悄悄的。然而,这种“静”,恐怕同钱德勒的研究领域有关。企业史的本质是历史,历史学从来就不是显学(中国文革期间历史学之“显”是因为那已经不是“学”),没有“热”,何来“冷”?钱德勒从来不事张扬,没有“势”,何来“失”?钱德勒的学问,是史料的爬梳,是缜密的推理,而不是激动人心的煽情,更不是一本万利的诱惑。这是钱德勒和那些风风火火的管理咨询专家的最大区别。不妨比较一下提出流程再造的哈默,这位咨询专家的《公司再造》,开宗明义就同斯密叫板,但是在钱德勒的书里,找不到哈默式的激情和渲染。他只是平铺直叙甚至有点枯燥地诉说着企业的历史。那些想在钱德勒书中找到让企业起死回生灵丹妙药的人,恐怕会失望。
不过,如果要看清企业管理背后的机制和逻辑,对管理进行本质性的探索,那么,钱德勒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发,尤其是那种超越现实功利的启发。他可以促使我们考虑更多的“为什么”,而不是就管理论管理。即使要解决现实中的管理问题,读钱德勒也可以间接获得收益。据说,某个知名公司要重组,准备花10万美元的咨询费请麦肯锡公司来设计方案,而有人向这个公司的总裁建议说,花2.95美元买一本《战略与结构》,要比请麦肯锡划算得多。我无法确证此事是否属实,但这种说法显然有它的道理。实际上,钱德勒协助撰写的斯隆自传《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就被不少人当做管理教科书来读。
不了解历史,就等于不了解人类自身。同样,不了解企业史,就等于不了解管理学。企业史不可能给经营管理“催肥”,但却能够使经营管理得到“镜像”。历史使人深沉,使人稳健,使人清醒。对于浮躁的现实来说,钱德勒可以使经理人平心静气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