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结合的管理学学科特点、教学目标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变革,文章提出管理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的五种管理思维。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1-5969(2007)08-0132-02
管理思维是指向管理行为或与管理行为相伴而生的思考活动,亦即管理者在履行各项管理职能过程中的思考活动。管理思维方式,就是管理思维活动所遵循的相对稳定的程序的法则或路径,它表征着管理者思维活动的规律性。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稳定性,使得管理者有可能在一定的思维定势下从事管理活动。
管理工作自然离不开“干”或“做”,但是,“干”或“做”的前提是贯穿于其中的“想”。显而易见,管理工作是不能与管理思维相分离的。“行为方式是现实化了的思维方式,是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人们为形成一定认识而进行的思维方式如何、思维活动达到何种水平,将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管理水平。
作为管理类以及财经类各专业基础课的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社会性均很强的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论、原理、方法和技术,训练和强化管理者职业技能,为将来的学习与研究打下理论基础,更应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管理思维的培养提高,训练学生对问题加以思考、解剖、提炼其中共性规律,进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那么,管理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什么管理思维呢?
结合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变革,管理学教学中要注意培养以下管理思维方式:
一、系统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思维要求人们必须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要看到其中的组成部分,还要辩证地对待它的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系统与环境等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并从整体的角度把系统中的人、物、能量、信息加以处理和协调,以求达到对问题做出最佳处理。
由于知识面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很多学生往往会习惯用单极思维考虑问题,不注意知识的整体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住一点,不顾其他,结果是对理论知识的体会不深、不全面,系统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因此在管理学的讲授中要遵循系统思维活动的规律,将课程中相关的原理、原则及程序等进行浓缩、累加,将一门课程转换成一个架构良好的、大的知识系统;在管理学的各个知识点的讲授中,如管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管理各职能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关系、人性的基本假设、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控制系统的构成等,不仅灌输管理知识,更要注重知识的关联分析及系统整理,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通过案例分析、实例解答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牢固树立全局思想,置局部于整体之中,从全局看局部;牢固树立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思想。
二、开放思维方式
开放性思维从系统与环境的有机联系出发,认为一切局部性、小区域性、特殊性的规律,都服从于客观存在的环境即全局、大区域、普遍规律的支配。开放性思维要求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应把系统看成封闭的,不能忽视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开放性思维能够帮助管理者博采众长,注重内部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观察和研究相关事物,重视各类系统的客观运动,尽可能避免一些简单操作。
有些学生习惯于封闭性思维,考虑问题的角度仅仅限于某一特定的、局部的、小区域的范围内,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姿态多方位、多视角、多元素、多层次地思考和探索管理问题,要强调博览群书,增加知识面,注意多学科成果的应用,突破惯性思维定势的束缚,从不同角度切入管理问题,形成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思辨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优化路径。
三、求实思维方式
管理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不能仅仅注重纯理论和纯记忆的知识,而要重在培养综合能力,因此要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死记硬背的应试学习方式,变教条型思维方式为求实型思维方式,要对管理理论灵活应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快速变化的环境以及相关情况作出灵敏的反应,找到应对策略,而不是生搬硬套、缘木求鱼。
管理学教学中,可通过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研究性、探索性(如案例分析讨论、管理游戏、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自编案例、管理辩论等)教学方法,来实现管理能力的提高和管理思维的培养。同时管理学考试不仅要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情况,而且还要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考试题目、考试方法、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考试形式可闭卷、开卷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社会调查、课外阅读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多样化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
通过技能的掌握,积累处理管理问题的经验,不断地思考、总结管理问题中带有普遍性的原则,领悟管理的真谛,增长管理智慧,触类旁通地形成管理思维,这样又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管理原理,促进管理技能的习得。
四、精确性思维与模糊性思维的统一
精确性思维崇尚科学和理性, 注重思维活动的确定性, 注重思维程序的数学化、形式化、公理化。模糊性思维的直接表现就是概念缺乏周密的界定,用模糊的方式对模糊信息进行加工来揭露事物的本质,从而达到对模糊事物的认识。它与精确思维方式是相辅相成的。
精确数学为现代管理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在管理活动中我们可以用精确的概念和严格证明的定理描述现实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描述活动的最终效果、最终目标,用精确控制的实验方法和精确的测量方法反映现实情况。但管理活动的实现过程,以及管理方式、管理途径具有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此时,一种指导性的模糊的管理思维方式也许比一种指令性的管理方式更为有效。当然,精确与模糊也只是一种相对的概念,精确在其周围可确定、可适合环境发生改变时,往往也变得模糊,而模糊在其周边环境变得可确定时,也可变成精确。
在管理学教学中,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精确性思维,把握管理的科学和客观、强调理性规则和效率,培养注重实践的态度和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模糊性思维,把握管理的艺术性和主观性、强调人性化和情感化,学会“随机应变”和“动态管理”。
五、多元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两极对立思维方式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和分析事物,往往容易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事物置于互不相容的两极。现实的管理活动没有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两极对立思维方式的结果就是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将管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从而影响相关管理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管理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形成多元的连续性的思维方式。首先教师自己要以多元的思维看待学生、看待学生的每一句话、看待学生的每一个答案,摒弃简单的是与非、好与坏的评价;其次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如在案例教学中,鼓励学生多想几个“如果” 、“怎么办”、“为什么”,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中体会创新的快乐,这样不仅能很好地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而且能培养较好的应变能力、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习惯及探求未知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肖明主编.管理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王续琨,刘世玉.管理思维与管理思维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2).
[3]孟宪俊,钱春海.现代管理思维方式的特点[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0,(12).
课题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十一五”精品课程改革与建设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李映霞 (1973—),女,壮族,广西扶绥人,广西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管理学和企业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