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公开调查显示,在过去的20年里,有100余万中国人留学海外。到目前为止,约有31万人学成归国。而且,“海归”的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那么,最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爆金融海啸以后,有可能“海归”的增比更高。除了部分“海归”不幸成了“海待”以外,不少“海归”都成为了中国本土企业或外资企业的各类人才。如何对海归人才进行有效管理和引导,已经是国内企业颇为关注的高级人才管理问题。笔者拟结合个人工作经历和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的一些做法,谈些思路,以飨读者。
外企人才本地化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不断进入中国。观察外企的人力资源管理路径,一个共同的策略就是人才本地化。外企之所以普遍采用人才本地化策略,是由于外企在中国的业务发展选择所决定的。这30年来,外资企业的发展一般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拿来主义”时期。这个阶段,外资企业在中国拓展业务,就是把在本国生产的产品拿到中国,去运作去销售,让中国的客户满意。
2.“参与研制”时期。外企开始利用先进技术,主要为中国市场设计开发新产品。这时候,从研发、供应链、制造到销售的整个环节,外企员工都要全程参与,改变了被动的“拿来主义”,开始有大量的本地员工参与到各项业务流程中来。
3.“全面参与”时期。外企在中国自主开发并生产制造,向全球供应享有中国知识产权的产品,真正实施全球化业务发展模式。外企的本地化人才已经全面参与进来,不仅是生产环节,还有各种管理协同。相应地,需要外企员工具有国际化视野,本地化人才就面临着全球化业务发展的挑战。
康明斯进入中国已经30年,人才本地化的工作做得相当出色。目前,在中国康明斯12个重要的业务单元当中,有9个总经理是华人,工程师团队中大概40%是华人担任的,这是一个很成功的人才本地化策略。本地化策略支持了康明斯从10年前几千万美元到2007年17亿美元的业务,增长快速,发展强劲。
全球化战略对本土化人才的挑战
全球化浪潮席卷着全球,外企大举进入中国,中国本土企业要走向世界,在中国的外企也要实施全球化战略。以前外企的产品主要为中国生产,为中国售后服务,现在则为全球供货,为全球提供服务,本地员工要从“向内看”改变为“向外看”,要与跨国公司在世界各地的其他员工保持相同的服务理念,以保证国际化企业的全球一致性。人才问题是中国本土企业,也是在中国的外企进行全球化战略所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在麦肯锡的一项调查中,四分之三的受访企业认为人才短缺是其全球扩张计划的最大障碍。对于依靠并购来推进全球化步伐的企业来说,没有合适的人来推进中外伙伴关系的建立,使企业的并购能力明显不足,并且由于文化冲突导致问题复杂化,并购后的整合更是困难重重。
人才多元化的实施策略
应对全球化战略对本地化人才的挑战,只有实施人才多元化策略,这也是国际化企业的必然选择。人才多元化就是人才本地化与人才全球化的有机结合,怎样实施人才多元化呢?可以有三个策略。第一个,中国员工的海外工作派遣。我个人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例子,2006年的时候,我被公司总部派到美国总部,工作了两年,今年又被派回中国工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做法。第二个,本地外籍员工招聘。中国改革开放30年了,现在有很多外国人在中国已经呆了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们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他们的孩子是中国通,他们很愿意到在中国的外资企业工作。第三个,海外华人招聘,也即海归人才招聘。“海归”能够很好地解决本地化与国际化的矛盾。在这一问题上,不同的企业可能有不同的需求,有的需要引进技术,有的需要拓展海外市场,有的需要加强流程管理,有的需要提升管理水平等。
无论什么理由,企业引进海归人才以后,总是很容易出现冲突,这些冲突的根本原因还是双方的期望值不明确或不对称,期望值也就是双方的预期目标。因此,对海归员工有效管理的核心是对期望值的管理。或者说,对于多元文化的员工管理,与其绞尽脑汁去想那些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如在引进人才时更加注重于吸收志同道合者。
海归人才的管理(一):公司期望值的管理
第一,公司必须明确并坚守自己对“海归”的期望值,不要一味提高对海归人才的期望值。举个例子,有个企业一开始引入海归人才,希望其能在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方面发挥作用,“海归”开展工作后的确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但是却慢慢发现了管理上的问题,作为技术主管,他并不迎合国情,不会利用业余时间与下属聚餐、联络感情;他认为业余时间是自己的,所以与员工关系很古板,老板却希望他用本地文化打造团队。在客户宴请时,“海归”又拒绝喝酒,令老板不满意,期望他能改善客户关系,等等。最初期望他能带来先进技术,继而又希望他懂管理,甚至希望他会营销,对其的期望值不断加码。
第二,企业要事先清楚期望的后果。有的企业老板认为请“海归”很时髦,不请一两个“海归”显得企业没有档次,便找出需求理由,比如提升管理。但是,提升管理需要重塑治理结构,不再是老板一个人说了算,要依赖于规章和流程。尽管表面上老板希望“海归”进来使管理上水平、更规范,但实际上还想一个人说了算,只是叶公好龙而已。所以,一定要清楚期望的后果是什么,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是否是企业领导真正想看到的,如果不是,就不要盲目聘用海归员工。
“海归人才”的管理(二):“海归”期望值的管理
第一,“海归”必须弄清楚回来的动力和期望是什么。康明斯在招聘“海归”的时候,你回来的动力必须基于你自己。你为什么要回来,不是因为朋友都回来了,所以想回来;不是因为看到在国内的同学都做到总经理、总监了,所以要回来;也不是因为猎头不断诱惑你,你就回来。一切是基于你自己内心的动力,你知道你要放弃什么东西,你知道你要得到什么东西,你要准备接受你想放弃的东西,否则企业在未来管理海归员工时会很痛苦,你也会很痛苦。
第二,“海归”的源动力必须是对成功的渴望。有的“海归”,他的源动力给人的感觉是面子问题,我回来不回来没关系,但是你一定要给我面子,给我个“头衔”。而应该的情况是,我看到了国内的机会,我心中有一个愿望,我想事业上更进一步,获得成功,这在欧美或者在其他国家,实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或者获得成功付出的代价会大一些,因此他眼睛里;中着的不是外面的虚的东西,而是他内心涌动一种成功的渴望。如果他不是那么强烈的话,他很容易被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