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86%市场机会

发达国家的人口仅占世界人口的14%,这些国家的市场已经饱和,竞争异常激烈。然而,大多数公司仍固守传统市场法则,在“红海”中血拼;占世界人口86%的发展中国家则蕴藏着大量的潜在机会:这些国家的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虽不足1万美元,但累积起来却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市场。

在中国企业如火如荼国际化的浪潮中,突然看到一本《86%市场战略》,不免觉得很有意思。再加上一个副标翘——“如何赢得21世纪最大的市场机会”,有点不容错过的味道。筑梦国际化的中国企业不单单是要以闯入美国市场和欧洲市场立大志,借用前辈“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在情况相似的兄弟国家——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上先站稳脚跟,再伺机跨上欧美发达国家的大船,国际化最为成功的本土企业之一——华为公司基本上就是这么成功的。

这本书吸引我读的主要原因在于,(《销售与管理》杂志打算做一期封面专题,主要内容是“跨国企业中国本地化的坚守与变革”。做这样一个专题的目的有-首先,分析跨国企业中国本土化的历程,就可以看到那些耳熟能详的公司并没有冥顽不化(刚进来时有些教条,基本上以折戟告终),当然也有一个调整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自己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从来没有动摇过,具体的策略选择可能有所不同;其次,中国企业大举国际化的今天,如果能够仔细研究跨国企业中国市场本土化的历程,将能够总结很多有用的经验和教训,这是做这个专题最主要的目的。这本书的主要议题和杂志即将要做的专题正好有非常多的契合之处,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研究其方法和过程。

另外一个原因,书的两位作者维贾伊·马哈詹与卡米尼·邦高是印度人,身处86%市场之中,两人都有非常深厚的研究功底,对86%市场有很深入的了解。让我比较惊讶的是,作者对中国的企业和市场也非常的熟悉,比如书中写到“在移动电话市场,像tcl和宁波波导等中国公司出人意料地从一些国际大公司,比如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公司手中抢占了市场。因为大多数公司都使用外包生产的配件,因此它们之间不是在技术上进行竞争,而是在它们的本地品牌和零售网络上进行竞争。(这些全球性的移动电话公司在最初遭遇挫折之后,已经开始学会如何参与游戏。它们已经开始通过渗透进入农村市场,按照本地化消费者的爱好细分产品而快速跟上。)”还比如书中写到:“护发产品制造商拉芳公司实际上在大城市并没有什么市场地位,但是在小城市中却建立了自己的市场。”作者对中国市场的熟悉程度可见一斑。

作者的研究主要基于一些跨国大公司,如宝洁、联合利华、福特等,针对86010市场制定和实施战略的案例研究。开拓86%市场需要全新的思维和战略战术,无论对于国际化公司,还是在本国市场上与跨国公司竞争的中国公司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