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大学生的创业点子卖了14万

赵温才是该校资源学院03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爱好科技发明的他于大学期间获得了9项发明专利,“液态水瞬时加热技术”就是其中的一项。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临近毕业时,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在学校附近创办了“武汉加权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同学眼中的发明“疯子”

赵温才来自贵州农村,从小他就喜欢用泥巴做一些玩具车、坦克等模型。中学时,他的这种“嗜好”便转移到了家里的一些电器上。他常背着父母,把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等电器拆了装、装了又拆,被家人视为“调皮鬼”。

2003年9月,赵温才考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进入大学后,他的研究兴趣更大了,并开始着手搞一些“原创”发明。缺少实验场地和设备,他就把宿舍当成“实验室”,床前的两张书桌上摆满了焊丝、芯片、电钻等各种实验器材和科研书籍。大一时他发明了一个可以自动加热的节水龙头,并获得国家专利。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大学四年内,他相继发明了瓜果自动去皮装置、矿物快速检测仪、语音型单灯盘交通灯、司机醉酒自动禁驾系统等9项专利,并多次在学校各项科技活动中获奖。

大二暑假时,他曾目睹一起车祸。当时一位妇女在过马路时,由于发短信入迷而被一辆飞驰而来的小汽车当场撞飞。站在车祸现场,他突然想到:“如果有一种带语音提示功能的交通灯,这场车祸就能避免了。”为此,他多次访问交管部门、司机及路人,得到充分肯定后,便一头扎进了语音型单灯盘交通灯的研制工作中,每天凌晨一两点钟睡觉成了常事。科研经费是他面临的最大难题,为此,他将自己的全部生活费拿了出来,结果半个月内,他只能顿顿靠馒头充饥。

好多同学笑他是个“疯子”,对此,他反驳道:“疯子也有疯子的理想,我愿意在发明路上做一辈子的疯子。”

从创新到创业

作为一名科技爱好者,赵温才也热衷于帮助那些喜爱创新的低年级同学,他的寝室成了帮助同学们搞创新的“办公室”。赵温才看到许多同学因为不了解知识产权或缺少必要的条件,许多有创意的想法无法转化为专利产品;或者因为找不到可靠的平台,许多同学的专利产品永远都是一纸证书,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国家大力提倡创新,自己也有志于此,为什么不自己动手创办一家知识产权咨询公司呢?”当时还在上大二的赵温才第一次有了这样的想法。

既然是搞创新,那就要了解知识产权相关知识,在一个博士生朋友的帮助下,赵温才自学了《专利法》等相关课程。同时,他也意识到,要创业,学会如何适应未来商业社会的各种游戏规则、如何适应团队合作的运行方式、如何解决市场难题等问题至关重要。在学校一位教授的建议下,赵温才又自学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知识,并开始有意识地拓宽交际圈,打造自己的创业团队。这段时间他还结识了许多朋友,包括省科技厅、知识产权局的相关专家和许多企业界的朋友,他们在他以后的创业和专利成果转化过程中给了他很多有益的建议和帮助。

进入大四,大多数同学都忙着准备考研或找工作。赵温才学的资源勘查工程是紧缺专业,原本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但他却放弃了直接就业和保送研究生的机会,和张善明、李州木、赵浪等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到筹备创办公司的事上。在经过多方咨询和周密的市场调研后,临近毕业,赵温才与合伙人靠已有专利的转让收入和平时的积蓄,筹资10万元,注册成立了“武汉加权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主要服务范围为创意指导、科技发明优化设计、专利代理及转化经纪。

开启创业新风尚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的一切都在考验着几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毅力。冬天,赵温才为节约公司开销,独自爬上高楼悬挂公司的招牌;张善明为买到最实用的办公用具,在风雪中与商家讨价还价;李州木为完成工作策划,连续数天挑灯夜战到天明……

由于几个创业者对市场运作的理解失误,公司运营初期屡出状况。但赵温才和他的搭档们没有气馁,而是认真讨论总结,结合公司实际情况,重新制订了严明的规章制度,及时调整了公司的市场策略。公司新进员工中有一个研究生,平时工作表现不错,但是个人穿着太随意,有时穿着拖鞋到公司上班。虽然当时公司正急需人才,但在几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赵温才最终还是决定把该研究生解雇掉。“细节决定成败,虽然公司创办初期很缺人才,但不注重细节的人绝对不是我们公司需要的人才。”半年以后,谈起自己当时的决定,赵温才依旧非常坚决。

目前,公司正致力于开拓武汉高校市场。经过赵温才和公司管理层的共同努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他们已指导学生成功申报国家专利79项,其中有数项专利正在跟开发商洽谈转化事宜。在武汉高校中掀起一股创新热浪。

回顾自己的创业经历,赵温才说:“现在的在校学生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不管自己将来朝什么方向发展,学会做人是立足的根本,而善于学习应用则是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关键。”